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浅谈黎医黎药在热带骨伤科学临床中的应用价值

来源:热带地理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0-1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热带位于赤道南北纬23°26′之间,该地带年日照时间长,平均气温高,变幅小。海南岛位于该区域,全年气候多温热,气温年变幅小,年平均气温在22 ℃以上。近30年来海南气温呈现逐

热带位于赤道南北纬23°26′之间,该地带年日照时间长,平均气温高,变幅小。海南岛位于该区域,全年气候多温热,气温年变幅小,年平均气温在22 ℃以上。近30年来海南气温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,并且每个月的平均气温亦有上升之趋势。其中1月份气温倾向率最大达0.05 ℃/年,5,7,9月最小达0.01 ℃/年[1]。冬春季较干旱,夏秋季多雨[2],一年中光照时间为1 750~2 650 h,光照率可达到50%~60%,整体环境以高温高湿为主。因此火(热)、湿邪气盛行,常好发骨与关节、脊柱等疾病,外伤伤口易感染难愈合,形成了热带骨伤科疾病的特征。闫兆东教授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研究,总结出海南骨伤科疾病具有高温、高湿、多菌、易敏的特点,提出了热带骨伤科学的理论概念。本文试图探讨黎医黎药对热带骨伤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,为创立热带骨伤科学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。

1黎族医药的历史概况

海南岛上世居少数民族黎族,有三千多年居住历史,他们经过多年的生存实践探索,采集当地的各类草药,用其防病治病,形成了具有典型的本民族特色的治疗方法,对本民族常见病,多发病有着显著疗效[3]。黎族地区居民常常通过辨认植物的形态,于山林田边等处采摘草药治病,药物多以鲜品入药。在黎族中几乎是全民皆医,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懂得一些识别和利用草药的知识,但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疾病,就要求助于黎医。德高望重的女性黎医被尊称为“妣雅”,男性黎医被尊称为“帊雅”(黎语药王的意思)。由于黎医在黎族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整个部族的繁衍与发展的责任,因此在部族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,倍受族人的尊重与爱戴。黎医是族群中精选出来最优秀的人,凭记忆把医术和医药继承下来,并自身发展后世代传承。

黎族人民聚居的地区环境恶劣,被历代的封建统治者视为“瘴疠之乡”。然而黎族人民就是在这恶疾肆虐,被世人称之为“瘴疠之地”的热带深山丛林中成功地繁衍生息至今,造就了一个拥有120万人口的民族,并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健康、最长寿的群体之一,堪称为一种神奇。这个神奇之根本源于这个民族在恶劣的环境下为谋求自身生存,在与环境、疾病、伤痛进行抗争的历程中沉淀下来的,由他们创造的独特文明——黎族医药。由于黎族地区缺乏本民族文字,并且生活地区相对封闭,因此黎族传统医药很少被外界认知,关于黎医黎药的文献研究较少,黎医黎药对于各类疾病的理论认识、诊断用药都没有被系统整理记载。

2热带自然环境与骨伤科疾病的临床特点

2.1热带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

海南岛地处的热带地区年总辐射量一般可达到6.03×107~5.86×107J/cm2,热量高,年平均温度约23~25 ℃,年总降雨量约为1 200~1 400 mm[4],属于典型的热带气候。早在宋朝,赵汝适在《诸番志》中对海南的气候就有记载:“琼州,在黎母山之东北……濒海少山,秋霖春旱,夏不极热、冬不甚寒。”可见当时赵汝适就认识到海南气候较潮湿。而著名文学家苏轼对海南气候的记载更是详尽[5],其曰:“岭南天气卑湿,地气蒸溽,而海南为甚。夏秋之交,物无不腐坏者。人非金石,其何能久……九月二十七日秋霖雨不止,顾视帷帐,有白蚁升余,皆已腐烂,感叹不已。”“黎境山岭崎岖,树木蓊翳,少见阳光,气候多雨,谚谓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尺平,即指此也,地多阴雨,则毒疠之气业聚,病菌潜滋……”可见黎族的历史聚居地环境之恶劣。环境温度>35 ℃,或是气温>30 ℃,室外相对湿度>80%,或是辐射强度>4.184 J/cm2就可以定义为高温高湿环境[6],而海南岛每年大部分时间就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。

2.2高温高湿环境下创伤的临床特点

海南岛地处高温高湿环境,因此六淫致病当以火、湿邪为主,而对于跌扑损伤、利器致伤,进一步成痈成脓,六淫之邪常伴毒邪一同致病,其中火毒之邪较常见。早在明清年代已经有高温高湿环境对创面影响的记载,明《外科启玄·明疮疡标本属性》[7]曰:“夫疮疡者,乃疮之总名也。疮者伤也,肌肉腐坏痛痒,苦楚伤烂而成,故名曰疮也。”清《医宗金鉴》曰:“痈疽原是火毒生。”故跌扑损伤染毒,火毒热邪趁机从伤口入侵气血筋脉,聚于局部,热盛肉腐,血肉腐败,积聚化脓,脓疡溃破,流注走串[8]。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易阻滞气机。湿性重浊粘滞。外力致伤机体,湿邪入侵,沉重附着于局部,常见患处肿胀,若伤于关节,则见关节疼痛沉重,屈伸不利。若外力致伤肌肤,湿毒之邪入侵筋骨血脉,阻滞气机,聚湿生浊,气不行则湿不化,邪毒湿浊滞于肌肤,郁结不散,湿郁化热,湿热火毒蕴结,气血壅滞,热盛肉腐成脓,甚者筋伤骨坏,血脉浸淫。可见高温高湿环境是创伤易发生感染与疮疡形成的一个很重要因素。

文章来源:《热带地理》 网址: http://www.rddlzz.cn/qikandaodu/2020/1018/367.html



上一篇:热带地区ICU医务人员口罩细菌污染情况调查
下一篇:跟腱断裂运动热带来的“流行病”——访南京鼓

热带地理投稿 | 热带地理编辑部| 热带地理版面费 | 热带地理论文发表 | 热带地理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热带地理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