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热带地理》栏目设置[09/30]
- · 《热带地理》数据库收录[09/30]
- · 《热带地理》收稿方向[09/30]
- · 《热带地理》投稿方式[09/30]
- · 《热带地理》征稿要求[09/30]
- · 《热带地理》刊物宗旨[09/30]
汝城马桥镇小黄姜,绝美的秋止符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卷首语:有一些生命,要等到深秋的时候才会绽放。暮秋已至,寒意渐渐涌来。《小镇岁时记》的第十站,来到了郴州汝城的马桥镇。霜降,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,在黄河流域,已是﹃
卷首语:有一些生命,要等到深秋的时候才会绽放。暮秋已至,寒意渐渐涌来。《小镇岁时记》的第十站,来到了郴州汝城的马桥镇。霜降,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,在黄河流域,已是﹃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﹄的景象,地处南中国罗霄山脉与南岭山脉间的汝城,却正是收获的季节。节气,是生活的赞美诗。山下的温润谷地里,人们忙碌劳作。生姜破土而出,带着明丽的色彩和冲动的生命气息,画上一道绝美的秋止符。姜的辛辣弥漫在旷野上,扫荡着深秋天地间的寒意。在湖南,有两种辣,最触及灵魂,一种是辣椒的辣,一种是姜的辣。只需一片姜,便有温暖充满我们的胃与心。不管季节如何变幻,总有美好和温暖在心间。浓云笼罩山间,草木摇落一地金黄,留下山明水净的清欢。姜,是秋天的最后温暖,人间至此秋色尽,然后温,酒待冬临。
▲霜降前后,生姜开始收获,汝城的田野间,姜农集中收储,辛香的气息在天地间弥漫。组图/记者金林
霜降,收获生姜的季节,站在马桥镇的姜田里,浓烈的气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。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姜的生长,只有那些温暖湿润的土地才是它的天堂。地处罗霄山脉与南岭山脉之间的汝城,是一个“水分三地”的三省交界区域,延绵的大山屏蔽了严寒,而临近亚热带的地理位置,让它拥有了湖南省内难得的“好气候”。
马桥,棕黑色土壤中有生命的冲动气息
从长沙去汝城的路上,一路全是山。
沿着平汝高速公路进入株洲南部的炎陵县后,我们便切入了罗霄山脉深处。大山连着大山,仿佛没有尽头,峡谷幽深,地势险峻,很少能见到农田。这条湘赣分界的山脉间,风景极美,却少有人迹,也就少了真正的生机。
到达汝城后,从县城出发,沿着国道行进,很快就可以到达马桥。一路上并无山路。只有通往拐向马桥镇荷塘村的那条S324省道时,周边的山势才开始变得明显起来。谷地的气质,一览无余。
汝城是湖南小黄姜的重要产区之一。县城附近的马桥镇山势纵横。大官岭、磨石山、马岭、梅岭、黄泥山、高石砾……诸多山峰围拢出一道宽阔纵深的谷地,山间的溪水便汇入了浙水。这里是典型的山区河谷地貌。这是充满生命气息的谷地。马桥境内山岭陡峻,高差悬殊,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比较明显,具有立体气候的特色,且温暖湿润、热量丰富、雨量充沛、光照充足。
谷地中,河流冲积出棕黑色的肥沃土壤,极为适合耕作。这个看似偏远的湘东南小镇,自古以来,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绝佳地理空间。
马桥镇原本并没有现在这样大。2012年,经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合并重组,将原外沙乡与马桥乡合并为马桥镇。今年,全镇种植生姜亩,贫困户人均种植生姜1亩,新建了一个600亩的生姜基地,16个村每村至少有一个连片40亩以上生姜基地,全镇有基地91个,预计年总产量达9600万斤,新建姜窖280个,全镇有姜窖1730个。生姜已经成为马桥镇重要的经济来源。
马桥给了生姜一片生长的乐土,生姜则用财富来回馈这片丰饶的土地。
生姜让马桥人的生活变得富足。
姜,是姓氏也是一种带着热性的植物
姜本是一个姓,然而作为姓氏的“姜”又如何变成了一种植物呢?其实作为植物的姜应该写作“薑”,大概是因为这个字笔画过多难写,后来便简化成了“姜”,这属同音假借。
传统的医学认为姜是一种带着热性的植物。各种中医典籍中对姜的药性基本为:辛、热。汉代《名医别录》中则更为精准地叙述为“大热,无毒”。中药中对姜的定义又细分为生姜与干姜、煨姜、炮姜、姜皮、姜炭。一块小小的姜,因为制作方法的精良,便有了无穷的妙用。
干姜名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生姜名始载于《名医别录》。在姜“辛、热”的基本药性定义之上,它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程度之分。鲜姜性情偏温,用于发汗解表,温胃止呕。干姜则更接近《名医别录》里所说的“大热”。姜皮发汗利尿消肿,宣发肺气,通调水道;姜汁发汗力量雄厚,重在解表,力大而迅猛;煨姜就是把生姜包在面团或湿纸中放在炭火内烧熟,入脾胃,重在温胃止呕;干姜就是把生姜晒干入药,温里散寒,主要用于脾肺虚寒,去中上焦之寒邪;炮姜就是把干姜放在锅内炒至表面起泡,使之芳香入胃,专温脾胃,醒脾和胃,温胃散寒;姜炭就是把干姜炒至表皮黑色,内里现焦黄色(就是所谓炒炭存性),入血分,温经止血,用于寒凝之处血症。
文章来源:《热带地理》 网址: http://www.rddlzz.cn/zonghexinwen/2020/1111/40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