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热带地理》栏目设置[09/30]
- · 《热带地理》数据库收录[09/30]
- · 《热带地理》收稿方向[09/30]
- · 《热带地理》投稿方式[09/30]
- · 《热带地理》征稿要求[09/30]
- · 《热带地理》刊物宗旨[09/30]
辉煌30年 美好新海南| 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百姓说巨变 养殖智能化让屯昌新兴镇新北村村民王海冰惊讶又赞叹 机器人当“帮手”一人可管500头猪 海南日报记者邓钰 通讯员邓积钊 50余岁的村民王海冰以前从未想到,仅靠自己能同
百姓说巨变
养殖智能化让屯昌新兴镇新北村村民王海冰惊讶又赞叹
机器人当“帮手”一人可管500头猪
海南日报记者邓钰 通讯员邓积钊
50余岁的村民王海冰以前从未想到,仅靠自己能同时管理500余头猪。
3月22日下午,在位于屯昌县新兴镇新北村面前坡村民小组的一处黑猪养殖小区,王海冰站在电脑智能中控机前,轻触屏幕,养殖小区的自动饲喂系统便开始运行,混合着牧草、薯类的生态饲料在机器中搅拌均匀,循着喂食管道自动投入猪舍。
“别看这大家伙外表不起眼,却能给人省了不少功夫。”王海冰指着自动饲喂机乐呵呵地说,养殖小区里500多头猪,机器自动喂料所需时间不到10分钟,如果由人工完成,即使五六个人同时喂料,也得忙活个把小时。
令王海冰感叹的不仅如此。养殖小区里还装有智能化系统,能够识别、监控和照料到每头猪的饲养和健康状况,并且通过自动饲喂、分栏、称重等生理监测系统,对每头猪进行精细化管理。“猪吃了多少,是否需要增加饲料量?哪头猪病了需要打针……通过智能化系统,这些信息都一目了然,就像有双24小时监控的眼睛一样,清晰地掌握黑猪的一举一动。”他说。
“养了几十年猪,碰到这种养猪方式,也觉得新鲜得很。”王海冰回忆,养猪是个费时费力的活,每天得花大量时间备料喂猪,还要时常到猪圈观察猪的身体状况,以便及时医治。寻常人家,一年能管理十余头猪,已实属不易。哪像现在,养猪方便、省事多了!
这些让王海冰惊讶又赞叹的农业新鲜事,都来源于一个时髦的概念--现代农业。2017年3月,屯昌天之虹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投资百余万元建起该养殖小区,并聘请王海冰当管理员,让他感受了一把农业的“科技范”。
便捷和高效是王海冰对现代农业最直观的体验。然而,对他来说,随着现代农业建设而不断更新的乡村面貌,更令他耳目一新。
“在过去,养猪,尤其是大规模养猪,意味着污染。养殖过程中,产生的污水和猪粪等废弃物不经处理便肆意排放,不仅臭气熏天,还极易污染土壤、水源。”王海冰说,然而,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,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不断完善,不仅使得废水变成了滋养的肥水,废弃物成了有机肥料,还建成“猪-肥-热作”“猪-沼-电”等生态循环模式。
在养殖小区周边,建有堆肥区、沼气池和沼液处理池等配套设施。养猪过程中产生的干粪便,可在堆肥区和生物菌相互作用,发酵为生态有机肥,尿液和粪液等废水可由沟渠排入处理池,经过处理成为液面肥和发电燃料。
肥料经过科学配比后,可用于种植瓜果、牧草等作物。种出来的作物可添入喂猪的生态饲料。而猪粪所产生的沼气经过处理,可供应基地和周边村庄生活生产用电。
“这样一来,不仅养猪过程中的恶臭和污染物减少了,我们每年还能产生价值数千元有机肥料,用于种植农作物。”王海冰说。
王海冰所在的养殖小区是屯昌现代农业建设的缩影。2015年以来,屯昌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,立足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,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,率先在我省发展全县域生态循环农业,通过在全县铺开生态养殖小区等措施,形成了“猪-沼-果”“猪-沼-瓜菜”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种养模式。
截至2017年下半年,屯昌共建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示范基地35个、农村生态养殖小区142个、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7.2万亩,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%,年沼液沼渣利用量达20万吨。
屯昌县农业局局长何成表示,该县将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,将农业智能化建设和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相结合,在全县域逐步铺开。(本报屯城3月23日电)
影像志
三亚市田独镇田洋里,农民正在人工浇灌蔬菜(摄于2004年2月)。本报记者张杰摄
海南绿普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三江蔬菜基地,员工正在运用机械采收穴盘有机鸡毛菜(摄于2017年7月)。本报记者苏晓杰摄
非凡成就
我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成效显著
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
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
在第十七届冬交会上,我省第一种荣获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--三亚芒果,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赏、购买。 (本报资料图片)
海南日报记者陈奕霖
文章来源:《热带地理》 网址: http://www.rddlzz.cn/zonghexinwen/2020/1113/413.html
上一篇:三亚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孔祥义:行走田
下一篇: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要点